妙行品第五

师示众云:此门坐禅,元不著心,亦不著净,亦不是不动。若言著心,心原是妄,知心如幻,[一]故无所著也。若言著净,人性本净,由妄念故,盖覆真如,但无妄想,性自清净,起心著净,却生净妄,[二]妄无处所,著者是妄,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工夫,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善知识,若修不动者,但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善知识,迷人身虽不动,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,与道违背。[三]若著心著净,即障道也。

师示众云:善知识,何名坐禅?此法门中,无障无碍,外于一切善恶境界,心念不起,名为坐,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[四]善知识,何名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,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,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,本性自净自定,只为见境思境即乱,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善知识,外离相即禅,内不乱即定,外禅内定,是为禅定。菩萨戒经云:我本性元自清净。善知识,于念念中,自见本性清净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[五]

【一】行而曰妙,其圆可知,圆者,圆于心也,心能通达,行自无滞,体用同圆,斯即名妙,众生与佛,一切相同,而独不妙者,则自障之也。但既云自障,应可自通,障为众生,通即成佛,只一间耳。未修人不知有障,已修人知而执取,执取者,非同世人之贪取也,乃厌恶之也,厌恶亦执取也,以厌恶故存一喜净之心,此净即成为妄。净妄二字甚奇,初修人安得不惊怖而疑之,要知此乃极究竟处,非明本来,断不能圆通其义也。心不可得,性若虚空,此中不著妄亦不著净。如珠鉴照,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,然只一现耳,终不留影而碍及珠体也。人事纷纭,行行无碍,善恶是非,不是不知,应付随缘,心无挂碍,此名不见,亦名不动。当下谓之坐,寂然名为禅,此品以妙行为名,乃一相三昧体中,起一行三昧之用耳。此二三昧,下再详释之。

【二】第一品言但用此心,此品正释用心之妙,当参一妙字,云何名妙,云何方妙,悟解妙义,即属妙行,妙者圆通也,惟通斯圆,惟圆斯妙,苟有半点著,即属碍而不通,此品妙在净妄净缚等字,劣慧却要生疑,不知妄无处所,净亦安有处所,妄无形相,净亦安有形相,著者是妄,即著净亦妄也,此四字斩金截铁,痛快淋漓,盖著则不管是净是妄,都属于妄。初用功人,原不可不带几分专心,而专心与执著不同,如舟人行舟引牵,不是不著,不是不动,到即放下。舟到尽头,虽欲不放下,亦不可得矣。故知在在处处,皆属妙行,可以悟道,知心如幻下,若再加此知亦幻四字,其义较圆,以本净是妙体,不著是妙用,体用两不著,净妄都不立,亦不是不动,不动者不废一切而无住也。不即不离,乃名曰妙,又云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,此一段应改云:虽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却不立是非善恶过患等见,自性仍是不动,较为清晰,以不见二字,世人每误作为不见不闻解,易落断灭,是以见仍是见,惟见而心不执取我见耳,过影不留,不是无影,随见随空,法自圆净,斯名正见妙行。

【三】道者,非道理之谓也,本也,体也,性也,凡未见道者,观其多诤,即知之矣,应自凛觉矣。所谓不立文字者,以一切皆属分外事,徒障道眼,故不取也,今正论道时,当如医家论病配药,用过即舍,斯与道合,会么。

【四】心念不起名为坐,内证自性不动名为禅,见境而动,与见境而不起,同一边见,此不起云者,动静不二,都无所染之谓也。坐者,言即如是也,切不可再加言说分别,稍著则坐又变为如何而起矣。内见之见字,最难形容,谓眼见耶,慧见耶,说见已是动矣。谓不见耶,或无所见耶,说不见则又已动矣。此见字如改为证字,较为活泛,然有可言说,已非第一义谛,是在自证有力,真到无著无住之境,于念念中自见清净自性,自成佛道。

【五】著力在四个自字,可知求佛无益也。